第十八章 推背图(1 / 2)

不良引 君不贱 4919 字 10天前

【1】

一夜霜雪,夺走了大明宫的色彩,李显站在宫垣回头望向深宫,刺眼的白色落在眼里宛如灵堂上的白幡,诺大的大明宫仿佛没有丁点生气。

不远处的望仙门,刚刚放仗退朝的文武百官,提着灯笼在夜雾里站成一条火龙,在朝堂廊下用完廊下食便可离宫歇息,李显突然有些羡慕这些人,至少在朝会上,他们能各抒起见。

而自己……

李显已经不记得朝会上到底都议过哪些事,事实上也不需要自己记得,正襟危坐在九五之尊的龙椅上,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太后决议后,自己点头附和一声,准奏。

先帝驾崩,自己于灵前继位称帝,原想继往开来创惊天帝业,岂料放眼朝堂上下,文武百官的眼里只有临朝称制的太后,自己这个新帝如同摆设。

想到这里李显长叹一声,回到延英殿,升起的碳火一扫殿外寒凉,宫女送上尚食局刚熬制好的参莲膳粥,就听见门口侍卫通禀,侍中裴炎有要事求见。

裴炎是顾命大臣,先帝驾崩前委以重任让其辅政,与其他见风使舵的官员不同,裴炎在朝堂上下口碑甚好,望重国华,才称人秀乃有志之士,李显一直有心招揽,连忙放下手中御碗让侍卫宣见。

少时,殿外就传来急促的咳嗽声,进来的裴炎半臂风雪,胡须上还有一缕缕薄冰,想必是在殿外候旨多时,素问裴炎为官清廉,看他那身官服便可窥一二,裴炎官拜侍中位极人臣,一身官服竟洗出外露毛屑,想来已置办多年未添新衣。

李显上前,勃然大怒呵斥通传宦官:“裴相是朕的肱股之臣,年事已高怎能受的如此凉寒,竟敢让裴相于冰雪之中久候,拖出去杖三十!”

“陛下息怒,是微臣在廊前与官员议事,不觉风雪覆身,与他人无关,还望陛下开恩免去责罚。”裴炎边说边咳。

李显一把托住准备跪拜的裴炎:“裴相不必多礼,朕见你身体有恙,朕传太医来诊治。”

“微臣近日偶感风寒,但并未大碍,有劳陛下体恤。”

李显见到裴炎因身上冰雪融化渗入衣衫,浑身瑟瑟发抖,一时间于心不忍,脱下身上裘皮为其披上。

裴炎一脸惶恐,不顾李显搀扶,笔直跪在地上:“陛下此举万万不可,微臣受命先帝辅政,一直殚精竭虑如履薄冰,若今日身披黄袍之事传扬出去,难免有好事之徒搬弄是非,说微臣僭越礼制就罢了,要是指摘微臣狼子野心,微臣实在担不起此等诬蔑。”

李显知道裴炎刚直,也觉得此举不妥,便命人赐座,还将殿中火盆端到裴炎面前为其取暖,亲自把参莲膳粥递到他面前:“裴相日理万机,想来还没用过早食,这碗膳粥是尚食局为朕熬制,补中益气、健脾益肺,朕赐予裴相暖暖身子。”

“陛下,振武界雪灾,饶、抚、虔、吉、信五州大饥,虔州尤甚,殍殣枕路,加以疾疫死者不可胜数。”裴炎双手举着奏疏,并未去接粥碗,“赈灾之事刻不容缓,太后示下,请陛下早日决议赈灾事宜。”

李显接过奏疏览阅:“朕今日在朝堂已获闻灾事,不知裴相有何赈灾良计?”

“灾民苦难,急于拯济,民志不坚已有多处暴徒生乱,微臣与中书省同僚商议,草定了五条赈灾纲要,当务之急是截留六十万漕米运往灾区救济灾民,其二,灾区减赋放粮,免还谷仓,其三,灾区附近各州道筹粮集款,缓解饥民燃眉之急,其四,平抑粮价,严惩奸贩,其五,暴民作恶恐防天灾变人祸,应调派府兵镇压围剿,以上五策能缓灾情蔓延。”裴炎神情严峻答道,“当然,需派才德皆备之人督办赈灾事务。”

李显点头不语,看着手中奏疏,早朝才刚刚呈报的灾情,裴炎已在最短的时间制定出赈灾纲细,难怪先帝会临危受命委以重任。

“裴相忧国忧民,心系社稷,朕心甚慰,朕立刻下诏,命三省悉数按裴相所制定纲要细则赈灾。”李显稍作停顿问道,“至于督办赈灾事务,裴相可有人选?”

裴炎起身答道:“太原府县令卫煜,为官恭廉清明,任职以来安置流民,重视农桑,施行教化,不失为一名良吏,微臣以为,卫县令能堪此任。”

“朕还是太子时,就听闻卫煜官声不蜚,确是国家栋梁,就是卫煜年事已高,先帝在位时,卫煜就上奏请求告老还乡,朕不忍见他再操劳赈灾事务。”李显和颜悦色说道,“朕倒是有另外一个人选,还请裴相斟酌。”

“陛下言重,陛下慧眼独具,所选之人定是万里挑一,微臣岂敢擅自妄议。”

“朕打算委派李群前往灾区赈灾。”

“啊!”裴炎一怔,欲言又止。

李显淡笑:“裴相有何疑虑,但说无妨。”

“李将军是左卫上将军,负责掌皇城诸门禁卫和门籍,此职关系皇宫以及皇室守卫安危,关系重大不宜擅自调动。”

“裴相刚才也说,灾区暴民四起,朕以为人祸重于天灾,李群两朝为臣,又擅于统兵,不管是赈灾还是剿匪都是不二人选。”李显又把那碗参莲膳粥递到裴炎面前,“不过裴相所虑也不无道理,皇城门禁兹事体大,不可一日无将,朕权衡再三,待李群赈灾归来,朕论功行赏加封其忠武将军,至于左卫上将军一职,朕打算下诏委任韦浩接替。”

裴炎还是没有伸手去接粥碗,神情更加忧虑,韦浩是韦皇后的弟弟,李显登基之前,韦浩只有一个散阶官职,既无实权也无实职,更别说官绩和声望,断然担不起左右监门卫这个重职。

裴炎头埋的更低:“更换皇城门禁将领之事,还望陛下慎重,微臣认为此事关系重大,还需向太后禀明再做决断。”

“裴相不必多虑,太后不是已经示下,赈灾一事刻不容缓,让朕尽快决议。”

“可更换将领是军国大事,先帝驾崩前曾有遗诏,军国大事有不决者,兼取天后进止。”

“裴相……”

“陛下!”裴炎跪拜在地,硬生生打断李显,“微臣在先帝灵前受命,辅佐陛下一匡社稷,先帝遗训微臣不敢怠忘,冒死向陛下谏言,怕触怒龙颜,还请陛下赦免微臣死罪。”

李显虽心有不悦,又不能当面发作,双手背负于身后:“说吧,朕赦你无罪。”

“微臣伏唯陛下览古今之事,察安危之机,上以社稷为重,下以亿兆为念。”裴炎俯首在地说道,“望陛下明选举,慎赏罚,进贤才,退不肖。”

李显龙颜微怒:“裴相所言是暗指朕赏罚不明,忠奸不辨?”

“微臣不敢,只是陛下御极不久,便提拔陛下乳娘之子霍成良进阶五品,官拜朝议大夫,朝中百官对此颇有微词,不日后,陛下又提拔国丈韦玄贞为豫州刺史,韦玄贞原本只是普州参军,何以堪任封疆大吏之责,如今陛下又要更换左卫上将军,微臣恐怕陛下此举难服百官之口,陛下应效仿先贤,亲贤臣,远小人,若任人唯亲,长此以往会有损陛下盛名。”

李显顿时龙颜大怒:“朕只不过提拔几名官员,就在百官口中变成昏君不成?”

“陛下息怒,先帝曾言,乐闻过,罔不兴,拒忠谏,罔不乱,霍成良德不配位,有损陛下重托,所以群臣才会为君担忧,朝中若都是霍成良之流,李唐江山堪忧。”裴炎不卑不亢,直言极谏,“太后临朝称制,也是为陛下分担国事,只要陛下行之不怠,太后自然会还政于陛下,倘若再立霍成良与韦浩之辈,微臣担心陛下往后举步维艰,微臣斗胆恳请陛下三思。”

李显愤恨不已,自己贵为天子,堂堂一国之君,竟然被臣子指摘,但跪在面前的毕竟是辅政的顾命大臣,深吸一口气,隐忍不发:“裴相一片赤子之心,忠君爱国何罪之有,朕考虑欠妥,日后还望裴相多加提醒,朕定闻过即改,从谏如流。”

裴炎颤巍巍从地上站起身,不卑不亢:“陛下若无其他圣意,微臣就先行告退办理赈灾事务。”

李显点头,等到裴炎退下,自己手里还端着那碗已经冰凉的参莲膳粥,怒火攻心,手抖的愈发厉害,重重将粥碗砸在地上,宫女和宦官吓的瑟瑟发抖,顷刻间全都跪在地上不敢出声。

“滚,都给朕滚出去!”

等到所有人战战兢兢退下,帷幔中慢慢走出一个人影:“陛下保重龙体,切勿动火伤身。”

“陛下?古往今来,还有朕这样的陛下,有朕这样的天子吗?”

李显没有回头,愤愤不平说道,好似他一直都知道帷幔后面站着人,李显闭目仰头长叹一声,自己在先帝灵前继位,亲政后却无奈的发现,尽管自己已经贵为天子,但却权力受限。

当初先帝生前曾留有遗诏,任命宰相裴炎为辅政大臣,并在遗诏中还立下了这么一条,军国大事有不决者,兼取天后进止。

因此这么一来,自己在继位后,上有太后独揽朝政大权,而且丝毫没有归政的意思,下又有宰相裴炎掣肘,虽说是忠良之臣,但一口一个先帝,丝毫不把自己这个新君放在眼里,纵观朝野上下,文武百官全以太后马首是瞻,还真没一个是自己的人。

如果有,恐怕也只有如今站在身后的那个人。

从太子妃到现在的皇后,一路风雨走来,唯一还能让李显有所依托的怕也只有她了。

“自古有为明君,都近贤臣纳忠言,裴相所言虽难博陛下欢心,但敢逆鳞直谏,可见裴相刚正不阿恪守臣道,是为忠君爱国。”韦皇后走到李显身前,轻声宽慰道,“陛下登基不久,想要日后大展拳脚,还需裴相在身边辅佐。”

“朕何尝不想有一番作为,可皇后也见到,朕的话根本就没人听。”李显长叹一声,“朕贵为一言九鼎的天子,上不能施政令,下不能统百官,早知如此朕还不如退位让贤……”

“陛下慎言!”韦皇后神色惊恐,连忙阻止李显继续说下去,“如今朝局未稳,太后临朝称制保持朝政,陛下一定要谨言慎行,若刚才之言让言官听去定生事端。”

李显愁眉不展:“朕连说句话都要担惊受怕,这帝位还有什么好坐的。”

“陛下不能就此消沉,当务之急要构筑培植自己势力,待到陛下羽翼丰满,才能乾纲独断。”

“朕听从皇后建议,已经提拔一批官员,可朝中百官竟公认指摘朕任用外戚亲信,实在让朕举步维艰。”

韦皇后泰然自若:“此事需从长计议,陛下不必集于一身,眼下首先要拉拢朝中掌权重臣,裴相就是其中之一,其次,陛下现在缺的是兵权,首当其冲是掌握京城卫戍兵权,十六卫中最重要的便是左右、金吾、骁、武、威、领军、千牛这七卫,若能让尽忠陛下的臣子统领,即便日后风云变幻,陛下也能掌控全局,立于不败之地。”

“朕何尝不知皇后所虑,但实行起来谈何容易,方才朕向裴相提到提拔韦浩,裴相的反应皇后应该也看到,军国大事悉数都掌握在太后手中,朕根本无法插足。”李显忧心忡忡说道,“京畿守卫历来都是重职,朕即便有心想替换将领,可实在是有心无力。”

“此事不可操之过急,否则太后会对陛下起疑。”韦皇后上前轻抚李显手背,“妾为陛下寻得一次机会,若是谋划成功,陛下掌政之日不远。”

李显与韦皇后对视:“皇后为朕谋得什么机会?”

韦皇后附耳低语:“妾担心隔墙有耳,还是请陛下移驾前往三清殿,妾已为陛下安排妥当,朕到了自然知晓,妾就留守在此,倘若有官员求见,妾自会以陛下龙体有恙搪塞。”

【2】

李唐宗室与道教始祖李聃同姓,皇族以太上老君李聃后代自居,并昭示天下,皇室乃是神仙之苗裔,李唐江山为君权神授。

所以李唐皇室历来崇尚道教,大明宫内修建多处道观和道场,用以供奉道教诸仙,其中以东北隅三清殿最盛,重大盛点和祭祀均在此举行,平时此殿甚少有人前往。

等在殿前的是韦皇后心腹宫婢,四周侍卫已尽数撤去,李显径直入殿,听到身后传来殿门合闭的声音,殿内香火不断供奉三清神像,站立于殿中的两人见李显驾到,连忙跪地恭迎。

左边老者身穿三品官服,老成持重,器宇不凡,倒是跪在右边的男子让李显多看几眼,男子一身玄袍,头挽道髻身背长带,面色红润,神态飘逸,立觉其气质非凡,颇有仙风道骨之韵。

李显额头微痛,低吟一声,平身。

“朕听从皇后谏言,封你为豫州刺史,如今满朝官员议论不止,说朕任人唯亲,朕也是孤掌难鸣,至于升任侍中一事,还需假以时日。”

老者正是国丈韦玄贞,李显不甘心受制于人,想要行使自己作为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,就必须加固自己的势力,因此李显听从韦皇后建议,将其父亲韦玄贞从普州参军的任上提拔为豫州刺史,但这还不足以与太后的势力抗衡,所以李显打算让韦玄贞出任百官之首的侍中一职,能与裴炎平起平坐,自然能在朝堂之上加重自己说话的分量。

不过从今天裴炎的反应来看,此事不得到太后首肯,怕是万万办不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