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章(1 / 2)

魅魔的庄园 蜀七 2259 字 12天前

池晏以前看过一篇论文,他不知道真假,但是觉得很有道理,讲的是新中国建立后,人们还没能吃饱肚子,就开始了新家园的建设,不是因为这些建设有多么必要——毕竟除了桥和路以外,其他的都能慢慢来,而是为了创造岗位,让人们靠劳动挣到食物。

于是池晏决定吸取经验,他写完这个以后,发现最开始困扰他的问题被解决了一半。

然后他就开始思考粮食的问题了——种卡坨?池晏不觉得这玩意他能藏一辈子,就算现在不拿出来,以后拿出来了,商人们走南闯北,城里还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来往进出,瞒一时可以,瞒不了一辈子。

而且如果真的藏的密不透风,池晏的良心也过意不去。

玉米和红薯如果没有传到中国,灾荒年间又要饿死多少人呢?

只是就算要拿出来,也不能轻易的拿,得狠狠敲圣院或者王室一笔!

当善人,也要当的不被人知道,不然自己的善良就会成为别人要挟敲诈自己的武器。

毕竟道德绑架这回事,池晏见得多了,他画画的时候白色颜料耗费的快,价格也不便宜,毕竟是国外的牌子,质量跟钱画上了等号,每次都有人找他借,笔也不涮就在他的颜料盒里舀走,把他一盒颜料都污染了,不再是纯粹的白。

他只答应了一次,结果那位同学接下来就不再问他,一旦缺了白颜料就朝他的下手。

再后来,对方索性不买了,池晏心再大也忍不住发脾气:“你就不能自己买吗?总用我的是怎么回事?”

对方反而不以为耻,一脸震惊地说:“池晏,我没想到你竟然这么小气!连一点颜料都舍不得。”

“我找你借的时候,你也没拒绝我啊。”

池晏当时气得火冒三丈,怒得跟对方绝了交。

结果对方还到处去说他“小气”,说自己就用了点白颜料,池晏就不依不饶。

从那以后,池晏宁愿当个小气的人,也不想大方了。

谁知道会不会再养出一个白眼狼?钱花了,东西给了,对方却一点不念好,反而觉得天经地义,你不给,就是你不占道理,你小气。

池晏不耽于用恶意去揣测别人,但也不认为人人都是好人。

既然无法确定好人有哪些,那在自己实力不足的时候,就不要去广发善心了。

谁知道将来对着他挥起斧子的人,会不会就是曾经得到过他救助的人?

他决定让大城里的人还是种以前的作物,卡坨还是在庄园里种,到时候蒸得半熟不熟,就能磨成卡坨粉,运到大城里做成卡坨饼,掺点麦麸,人们也吃不出来到底是什么。

虽然是一个大城,但人口并不算多,这也无形之中减轻了池晏的压力。

并且最好的一点是,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混斗,里面的人都已经分清了上下,只要把地位最高的那几个打下来,剩下的自然就听话了。

池晏盘算了很久,等天都黑了,他才放下羽毛笔,扑到了床上。

“给我揉揉肩。”池晏闭着眼睛撒娇,“我肩膀疼。”

克莱斯特对池晏的撒娇没有免疫力,果然开始轻柔的给池晏捏肩——自从池晏向他撒过一次娇以后,就像开了禁,每天不撒撒娇就不舒服,克莱斯特倒是很享受这种感觉,所以从来不拒绝,也不提醒。

晚饭吃的很简单,池晏没吃旅馆提供的饭菜,而是吃蒸好的卡坨饼和带来的咸菜。

比起黑面包,还是卡坨饼和咸菜更好,哪怕是干粮。

天黑以后,街上的人就更少了,只有妓女和男妓会出来招揽客人,这个时候,连妓院的生意都不好做了,以前他们只需要派拉客的出来,现在连正主都出来了。

池晏站在窗台上,竟然还看到了小孩子!

两个个头小小的孩子,一男一女,牵着手去拉客人。

池晏不忍心再看下去,他对管家说:“去问问那两个孩子还有没有亲人,没有的话,就把他们领回来吧。”

大人就算了,可是小孩子——池晏实在硬不下心。

管家果然把人领了回来,两个孩子,一男一女,一个七岁,一个九岁。

他们还不清楚自己是要来干什么,但已经动作娴熟的脱光了衣服。

池晏声音都在哆嗦:“把衣服给他们穿上。”

两个孩子都没有名字,男孩八岁,女孩叫他大哥。

他们是一对兄妹,被父母卖到了妓院,总有些爱好特殊的客人找他们,他们会受苦,受疼,然后得到一点嫖资,妓院就会给他们一口饭吃。

他们都是小身子,大肚皮,支着一个脑袋,一看就知道营养不良。

池晏不擅长哄孩子,也不知道怎么哄,他怕自己没把人哄好,反而让人把他弄哭了。

于是他让管家另外开一个房间,让这两个小孩住进去,再给他们吃点东西。

哄孩子的任务就落到了管家的身上。

管家让老板开了个房间,带着两个孩子走进去,他年纪大了,脸上的皱纹变多,竟然奇异的有了小孩缘,两个孩子都不怕他。

妹妹比较活泼,她有大哥护着,每次有客人,大哥都会挡在她面前,把客人领走。

所以她还保留着一点孩童的天真:“爷爷,你要带我们去哪儿?”

管家摸了摸妹妹的头,妹妹的头发枯黄干燥,轻轻一模,就会断。

“去一个好地方,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不用干重活,还能认字,每天都有饭吃。”

妹妹又问:“那我们要去陪叔叔们吗?”

管家这个自认铁石心肠的人,此时都忍不住喉咙干涩。

到底是哪家的父母这么狠心,把孩子卖到妓院去?

管家:“不用,你们只需要拔野草,认字。”